2025年4月18日晚,学院“地方立法实务讲坛”(第1期)在西学楼0904会议室成功举办。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原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赵建纲担任主讲嘉宾,作了题为“规范立法技术,提高立法质量”的专题报告。报告由《立法学》课程团队负责人代水平老师主持,团队成员姜昕老师、吕康宁老师、谢寄博老师,青海致琨律师事务所谈莉律师、李娟律师,选修《立法学》课程的本科生与选修《立法学专题》的硕士研究生,共计60余人参与了本次活动。本次讲坛由学院主办,立法学课程组与青海致琨律师事务所承办。

讲座伊始,赵老师高度肯定了我校开设立法学课程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立法人才十分重要。随后,赵老师结合立法实践及自身工作经验,着重从法的“结构安排规范”和“语言表述规范”两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在交流环节,赵老师针对“广场舞扰民治理的立法边界”“居民安装监控的隐私权平衡”“文物保护地方立法的特色彰显”等问题回答了现场师生的提问。最后,代水平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此次讲坛有助于师生深入了解立法技术规范方面的知识,为立法学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补记
近5年,立法学课程团队十分注重课程建设,在教改项目、教材编写、教研论文、教学比赛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立法学专题》于2023年被遴选为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和教学团队,《立法学》于2024年被遴选为陕西省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
为了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课程团队决定自2025年起,实施《立法学》一流课程建设2.0版,未来五年将实施“123456”计划。“1”,即明确一个目标,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为目标。“2”,即实施二个结合,分别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即注重提升“三位一体”育人目标的达成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4”,即建好四个平台,一是完善“SPOC线上平台”,进一步丰富线上资源;二是建好“基层立法联系点”,把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和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打造成教学实践平台;三是办好“地方立法实务讲坛”,定期邀请校外立法实务专家来校交流;四是办好“立法学沙龙”。“5”,即优化五项机制,分别是学生学习考核机制、教师分工协作机制、课程资源拓展机制、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工作成效宣传机制。“6”,即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须完成以下六项任务,分别是:线上视频学习、线下见面研讨、线上交流测验、提出立法建议、参加实践研学(可用参加地方立法实务讲坛和立法学沙龙替换)、参加全国法科学生模拟立法大赛(遴选部分同学参与)。
举办“地方立法实务讲坛”,是落实“建好四个平台”的一大举措,课程组将不定期邀请具有丰富地方立法实务经验的专家来校交流,助力师生了解立法实践,丰富课程内容,实现教研相长、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